文笔还未到杜莆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的地步。 因此如有贻笑大方之处, 还请见谅。
华人最早于马来亚(马来西亚的前身), 可追溯到六百年前, 汉丽宝公主南下远嫁到马六甲皇朝之时。 然而近代有史记载的大规模移民潮, 得牵涉到十九世纪末, 英殖民马来亚, 锡矿需要劳力的时代。 及至以后清末政治动荡不安, 南部人民民不聊生, 于是不少商家, 农民, 城工, 百姓逐渐南来, 聚集在锡矿区, 海边区,城市区。 形成部落。
然而南来的华人, 其对方言的重视, 恐胜于对华语的追求。 唯在民初新中国成立后, 汉字才随着学堂的创立, 流入寻常百姓家中。抗日前后, 伴随着中国大陆对汉语不管是拼音或书写上的统一, 马来亚的华小华校也如雨后春荀,蓬勃发展。
而在马来亚独立后, 对教育媒介语的争夺中, 恐怕华人至此才确立了汉字, 北京官话的发音为母语。 并在独立后开始大规模的推广活动。 更在九十年代末展开了“少讲方言, 多说华语“的标准化运动。 然而, 客观来说, 对当时南来得福建人, 潮州人, 海南人, 客家人, 广东人来说,福建话,潮州话, 海南话, 客家话, 广东话才是他们的母语。 而随着时代的演变, 除了广东话能在港剧的扶持下维持屹立外, 其他方言都有在华语发音标准化运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 日渐式微。 时下年轻人能操一口流利方言的, 更是买少见少。
独立初期, 国父东姑领导的巫统意识到国语地位对马来文的重要性, 于是在独立谈判中将之写入宪法内。 并在独立后名正言顺的推行国语化运动, 意图把当时华小,华中的教学媒介语换成马来文。 在政府以萝卜(教育拨款)及棒子(内安法令和公民权)的压迫下, 当时的华中, 以至华社出现了三只分流。 第一只既是以独中为代表的董教总, 及其背后用华文思考, 思想上亲中的广大华社。 第二只是跟随改制了的华文中学, 会简单华语, 可是大部分思考回归族群(方言)的群体。 第三只则是完全英化的城市群, 思想上本土化, 可是以英语为本位思考语言的群体。 区分三个群体的最大差别, 恐怕就在思考语言。 第一部分的人群思考语言为华语, 第二部分为方言, 第三部分为英语。 无论如何, 随着互联网聊天室和论坛的兴起, 华语作为华人母语的定位更是被确立推广到了极致。 以至来到了今天的议题, 口操华语的华人, 该何去何从。
要谈下去之前, 必须先确立一个共识。 那就是不管华人再不情愿也好, 马来西亚的国语已确立为马来文, 其主流社会的思想及价值观, 也必会以马来文化为主。 因此, 随着华裔人口的减少, 及新生代口操华语的人口比例式微, 华文及中华文化势必会逐渐式微及边缘化。 与此相对应的, 是一, 以华语为本位思考语言的华人社会和马来人主流社会的思想分歧越来越远, 以至出现种族不融合的现象, 进而影响国民团结。 二,随着时代的变迁, 新马华人和中国大陆在思想, 文化, 习俗上渐行渐远, 通俗的说, 是出现了文化代沟。
期望通过宏愿学校或国民中学来达致国民团结的政客是天真的。 反过来看, 以为只要有学马来文, 就能达致种族交流的想法无疑是痴人说梦。 一方面, 国内三大民族不管是在文化, 习俗宗教上仍存在重大的差距, 以至即使聚集在同一屋檐下, 绝大部分的人仍会回到自己民族的圈子内。 然而, 董教总坚持中华文化的传承固有其无奈之处。 因为其他族群不管再怎么将自己同化成马来人, 宪法条文及新经济政策不成文的规定, 仍将土著和非土著的地位无情的区别开来。 以至在同化后仍不可能融入主流社会的情况下, 华社宁愿坚持自己的母语文化, 并寄希望于祖国, 中国的强大来为母语文化的发扬光大提供助力。
现实毕竟是残酷的, 尽管中国国力不断提升, 中文及中华文化在世界商业及科研用语上的称王却远非指日可待的。 与此同时,文革后的中国及新马两地的华人, 在思想文化上却渐行渐远。 加上现实利益的驱使下, 以及中文学习机会的有限及中文国际应用价值限制, 促使许多华人放弃了华语。 在新加坡李资政的政策下向英文看齐, 以至文化, 思想上的全盘英化。 部分偏远马来乡镇的华人由于华语教育资源有限,更是直接马来语化,更别提逐渐增长中的异族通婚群体(简称岜岜与娘惹们)。
必须要注意的是, 美国的黑人尽管说的是英语, 传承的是基督教的习俗, 他们的族群身份, 还是黑人。 马来西亚华人可以说马来语, 跟随西方人的习俗, 身份定位上仍然是华人。 剩下唯一可惜的, 是失去那把打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钥匙, 遗憾的是, 这把钥匙开始变得可有可无。 在国际规则目前仍然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情况下, 中文的价值尽管前途光明, 却在可预见的未来无法取代英语。 这就导致马来西亚坚持中文教学的华人的尴尬,论国语,应以马来文为主。 论语言的国际性, 应以英文为主。 如果坚持尝试融入中华圈的文化下, 势必面临和主流社会渐行渐远, 逐渐随人口的减少而被边缘化的局面。
华人华语社会的上层仍然可以凭借资源有坚持的本钱。 然而中下阶层的华社, 势将面临国家教育资源倾斜及华族市场越做越小的考验。 坚持还是放弃? 华中改制的那一刻其实已决定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命运。 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董总能在目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开创新的格局吗?我是持怀疑态度的。
然而如果给我再选择,我还是坚持当初选择华文教育的决定。
最后送上两首歌的歌词, 与华文教育紧密相连的《传灯》 及《把根留住》
把根留住
曲:童安格 词:童安格、黄庆元
多少脸孔
茫然随波逐流
他们在追寻什么
为了生活
人们四处奔波
却在命运中交错
多少岁月
凝聚成这一刻
期待着旧梦重圆
万涓成水
终究汇流成河
像一首澎湃的歌
一年过了一年
啊…一生只为这一天
让血脉再相连
擦干心中的血和泪痕
留住我们的根
传灯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从遥远的青山流向大海。
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把漫长的黑夜渐渐点亮。
为了大地和草原,太阳和月亮,
为了生命和血缘,生命和血缘。
每一条河是一则神话,每一盏灯是一脉香火,
每一条河都要流下去,每一盏灯都要燃烧自己。
杜南发和张泛两人诗曲
不懂中文, 不了解马来西亚华校背景的人, 很难理解大马华社对华文教育的坚持。 然而, 把这层隔阂揭开, 应是所有华文教育者的责任。
Targeting on Household Income Doesn't Make Sense and Has to Go
-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s policies on social welfare has been for the past
decade been anchored on household income categories. We've become used to
talki...
1 year ago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