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影剧世界.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影剧世界. Show all posts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近期观影后感兼小论电影票价值多少

你愿意为看一场电影付多少钱?

简单的说, 你愿意为从一场电影里面获得的感官感受付多少钱?

大概有几个标准。
1。 画面华丽/震撼
2。 剧情新奇/引人
3。 节奏/幽默成分
4。 个人启发/感触/怀旧
5。 主角是否讨喜

每个人决定看一场电影的标准不一, 为了各个标准肯付出多少的排序比重也不一。 但通过这个指标, 大概可以推测出那些电影有市场, 那些电影能回本。

绿巨人- The incredible hulk
合理票价 - rm 5

简评:
1。 绿巨人追求的是场面的震撼和破坏力, 特别是对文明世界的破坏。 可惜在这里对文明的破坏只是过场, 在无人区域的大肆破坏, 老实说, 有人有兴趣么?
2。 问题出在于节奏。 导演把一个接近英雄片的大片拍成悬疑片+个人心理片, 加入的人性未必能完全发挥之余,增加了观众吸收的难度。 况且, 开头的切换及片中的双镜头显示, 多少有点让人晕眩。
3。 幽默基本欠缺, 女主角是唯一演员中的亮点。

初恋红豆冰
合理票价 - rm 10

简评:
1。 基本上支撑这部戏的, 是演员大于故事。 背景大于爱情。 所以对马来西亚的朋友来说, RM 10 买一个感触和怀旧, 值得。 对其他地区朋友来说, 未必。
2。 值得一赞的是电影的节奏和气氛铺排抓得很好。 简单说是如果你把电影的时空和人物面铺换成其他地方其她演员, 依旧能感人。


台北星期天- pinoy Sunday
合理票价- rm5

简评:
1. 仅从短片预告来看, 很不错。 可惜, 精华基本上就是浓缩在短片里了
2. 全程菲律宾话是个问题。
3。 一顿饭换一个故事? 值得。 两顿饭? 我要考虑。

人间喜剧
合理票价- rm5

简评:
1. 这部戏的主魂, 是杜文泽。
2。 开头很令人期待, 中间太“基” 情四射。 结尾有点多余。
3。 好吧, 我对王祖蓝的角色有意见。 宅和很妈妈 的性格其实是有冲突的。 卑微男没花多少努力就有天鹅相爱(虽然天鹅精神有问题)是有点让人无法接受的。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他的角色, 有点恶。。。

Saturday, July 11, 2009

<变形金刚二> --- 你还能要求什么?

我不在乎Megan Fox 有否展现其性感, 或是其有点夸张的尖叫。

我也不在乎Shia LaBeouf 的戏中的自我膨胀, 及天真的近乎白痴的使命召唤。

我更不在呼 Ramón Rodríguez , John Turturro, Kevin Dunn and Julie White, John Benjamin Hickey 的丑角演出有否令人发笑, 抑或是那句开猪玩笑的话。

我只在呼的, 是电影的主角, 擎天柱,大黄蜂, 威天霸等, 有否更亮丽的演出。

显然的, 在更成熟的CG 应用, 更娴熟的画面处理, 更多的机器人出场的情况下, 变形金刚二, 让人看了直呼过瘾。

享受完这个视觉和听觉响宴, 谁还在乎剧情的合不合理?

<人民公敌>--- 好可惜称不上伟大

Robin Hood 文化为什么深受英国大众喜爱? 因为在大众都处于贫穷, 被剥削的状态下, 任何劫富济贫的行为, 哪怕是非法的, 都帮大众出一口怨气。

同理, 大萧条时代, 法治还不完善, outlaw 横行的年代, 一个恶名昭彰的抢银行大盗, 毫无意外的成为媒体的宠儿, 普罗大众的偶像。 Intriguing 的故事, 配合海盗 johnny Depp 的大盗,Christian Bale 的正义形象。
出色的演员, 枪战,造型, 铺陈。 造就了一部好电影。

然而, 还不算伟大。

差别在于电影的主题。 在把John Dillinger 塑造其传奇人物的形象中, 导演意图以一个正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枪匪。 然而, 尽管掩盖了抢劫时, 越狱时的暴力, 主角的正面形象却得不到更多的行为支持。 相比之下, 同样背景由Tom Hanks 主演的 The road to perdition, 主角michael Sullivan 的杀手形象, 就Appalling 多了。。。

Monday, June 8, 2009

无间道 (一)

如果要选一部二十一世纪初港片剧本的代表作, 无间道系列将当之无愧。

无间道系列的剧本有多强, 从美国基本上是原本改编的 The Departed ( 无间道风云 ) 夺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情可见一斑。 无间道三部曲中, 个人认为最好的仍然是第一部(The Departed 的剧情也是大部分参造第一部)。

第二部剧情线丰富且补足了第一部带来的疑惑,可惜因必须侧重描写韩深和倪氏家族的纷争,反而有教父(Godfather)的影子, 导致黑白两道对峙的张力不够 。

第三部其实完全是刘健明的精神独白, 剧情精彩可惜内涵太高深, ( 大概必须要看剧本小说才看得懂故事线 ) . 而且少了首部曲两个主角双轨制的挣扎所激发出来的火花。

先看首部曲。

警方派卧底到黑帮的故事我们听多了, 黑道派卧底到警方的故事却罕见。韩琛(曾志伟饰), 一个黑道大哥, 却敢人所不敢, 派遣一帮卧底潜入警校。 一方面收听警察的活动信息, 一方面借机提供对头的情报来打击黑道中的异己。 其中, 精明的刘健明(刘德华饰, 其精明可从片头假扮律师来套取情报看出)上位最快, 成为黄Sir (黄秋生)的下属。 殊不知, 黄Sir同时也派了卧底陈永仁(梁朝伟饰)混入韩琛的帮派。

黑白两道初次交锋, 先有刘健明把警方的通讯专用频道泄漏给韩琛, 再有陈永仁以莫斯密码和黄Sir联络信息。直到黄Sir 忽然转换通讯频道, 逼得刘健明向同区所有电话用户发出信息时,双方互有内鬼这层纸 被捅破了。

接着下来就是一场时间的竞赛, 诚如黄Sir所说, 谁先找到对方插在自己身上的一张牌,谁就赢这场游戏。不同的是韩琛若输,其黑帮将被瓦解, 个人却无损失(香港没有死刑), 黄Sir输了, 赔的却是陈永仁的命。 当中的变数, 却是刘健明想要漂白自己背景的决心。

因此, 当陈永仁追踪韩琛到其和刘健明会面的电影院, 跟踪刘建明时行踪暴露后, 选择避开而不是和刘建明照面。双方第二次的较量, 也因为刘建明升为督察兼内部调查员的职权, 而定下了基调。 当陈永仁和黄Sir在某建筑的天台会面时, 直言‘这样下去我们会输’的黄Sir, 在韩琛手下杀上来之际, 毅然选择保护陈永仁的身份, 除了因为情谊外, 更有弃卒保帅的意味。

接着的情节发展始料不及, 先是以为高枕无忧,一切在掌握中的韩琛给刘建明卖了, 死于枪下。 再是陈永仁发现刘建明身份后, 和刘建明摊牌。 结果在挟持刘建明进电梯的过程中, 给林家栋饰的警察枪杀。 电影以刘建明处理掉林家栋后, 彻底摆脱过去而结束。 然而, 诚如片尾所言, 活着, 有时候比死了更痛苦, 刘建明虽然活着, 但过去造成的阴影, 给无间三埋下了伏笔。

电影几经完美, 可惜眼尖的电影人还是能看出一个穿帮的镜头。
陈永仁的生日, 在黄Sir的电脑挡案为1970年11月23日。大概是为了前面‘二五仔’的铺陈, 墓碑上改为1966年10月25日。

梁朝伟和刘德华在戏中的表现其实难分轩轾。 然而梁朝伟能在金像奖和金马奖击败刘德华夺魁的原因,个人认为有两个。 一是陈永仁面对傻強(杜汶澤) 的表情戏,先是被傻強的幽默逗的会心一笑, 再是回到现实面对傻強死亡的惶恐, 到最后联想自己命运的无奈。此段戏码比周星驰在喜剧之王做的表情难度有过之无不及。 二是考虑到引导社会评价的问题, 正角比邪角更易被肯定。 同样的原因相信可以套在黄秋生和曾志伟的男配角争夺上。 这不是演员的问题, 而是剧本编排,得找这样的人演这样的角色, 才有入木三分的效果。

曾经听过这样的理论。 黑白两道虽然表面上水火不容, 然而实际上白道却必须依赖黑道三合会的组织来维持黑社会的秩序。 因此除非黑道越过那一条线, 白道是不会有大动作的。 乍看之下, 韩琛所越的线是毒品, 然而无间道二却告诉我们, 那条线是殃及无辜。

Sunday, March 8, 2009

〈美剧〉豪斯医生(House)第一季第一集:试播

剧情

才刚开始第一堂课没多久后, 幼儿园教师蕾贝卡.阿德勒 (Rebecca Adler) 忽然间丧失语言能力并摔倒在地上。 詹姆斯.威尔森医生(Dr James Wilson) 试图让不信任人的格雷戈里.豪斯(Dr Gregory House) 医生接受这单案子。 对案子觉得无聊的House, 再听说Rebecca 是James 的外甥后决定改变初衷。 电梯间, 医院院长丽莎.卡蒂医生(Dr Lisa Cuddy) 接触House 并试图逼使后者完成他应做的门诊时数。 House 拒绝并匆忙离去。 然而当House的手下试图为Rebecca进行磁核共振扫描时,发现House使用医院设备的权利被终止了。 这逼使House 向Cuddy 屈服, 答应完成他的门诊工作。


在进行磁核共振扫描时, Rebecca 的呼吸道突然紧闭,逼使House的手下, 罗伯特.查斯医生(Dr. Robert Chase) 和爱丽森. 卡美伦医生(Dr. Allison Cameron) 进行气管切开术。另一边厢, 在诊所里为一个十二岁患哮喘病的小男孩治疗中, House 责骂男孩那因为担心过多化学物会破坏健康而不让前者固定使用呼吸器(inhaler) 的妈妈。 当中, House 获得灵感并推断Rebbeca 患上了原发性脑血管炎。 在进行类固醇的治疗后, Rebecca 的病情短暂好转。


在House的坚持下, 神经科专门爱立克.佛勒门医生(Dr. Eric Foreman) 和Cameron 闯进Rebecca的家以寻找和Rebecca病症(癫痫,言语障碍症, 呼吸道收缩)有关的线索。 他们找到了开装的火腿, Foreman 因此推断Rebecca 不是Wilson 的外甥(因Wilson 是犹太人, 而犹太人不吃火腿和猪肉)。对Wilson的谎言并不介意的House, 据此推断Rebecca 因为吃了未煮熟的猪肉, 让绦虫的囊(larva)经血液寄居在脑内, 得了脑囊虫病。 Rebecca 在没有证据下拒绝疗程。 经过一番拉锯后, Chase 提出X光照谢患者腿部来寻找 绦虫的囊。 在亲眼目睹了证据后, Rebecca 接受疗程, 解决了案子。


本日银句

每个人都撒谎。
Everybody lies)
治疗病症是我们成为医生的原因, 治疗病人是让医生痛苦的根源。
Treating illness is why we become doctor, Treating patient is whats makes most doctors miserable)
就如哲学家贾格所说的, 你不能总是获得你想要的事物
Like the philosopher Jagger once said,You can’t always get what you want


本日笑点

一,
Foreman 问幼儿园小女孩:你们这里有宠物吗?
小女孩 :没有。
过后, 小女孩:你需要嗅嗅鹦鹉吗?
Foreman : 你刚说这里没有宠物?
(You said you done have any pet in your class)
小女孩:鹦鹉是鸟(言下之意,鹦鹉 不是宠物)
(Parrot is a bird
)


二,
当House 和Cuddy 争执后, Cuddy 跑上楼梯, House 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跟上时。 (House 的右腿大腿部分肌肉坏死, 导致他变成瘸子)
House(对着Cuddy 喊): 人们曾经给那些瘸子更多的尊敬。
People use to have more respect for cripples you know
House ( 转过头看到一个坐轮椅的病人): 他们并不如此。
(They didn’t really)


本日简评。

虽然是试播集。然而导演已开始就点明了,你将看到一个和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医生形象截然不同的人物。 House , 一个逃避和病人接触, 并拒绝相信人文关怀的人, 却有着跳跃式的推理逻辑能力。 很难想象如House 这样反人类的人物是如何成型的, 更难想象的是这样一个表面上反人类的居然成了一个大医院里诊断部门的头头。 尽管只是试播, 六七个各有特色的角色出现, 却让人对此剧的未来有所期待。 而House 和医院女院长Cuddy 的办公室斗法, 肯定会成为吸引人的看点。


本日金句

治疗病症是我们成为医生的原因, 治疗病人是让医生痛苦的根源。


获选原因:
在社会日益要求医师及整个医疗体系体现更多的人文关怀时,House 点出了问题的症结.
和病人接触(情感上的)会不会影响医生的判断, 进而威胁到病症的诊疗?
患者要的, 是一个在你病危时给你鼓励的医生, 还是一个正确诊断病情, 并使你起死回生的医生?
或许大家都希望两全其美, 然而著贾格的名言告诉我们, 你总不能获得你想要的。 (未完待续)

Friday, February 20, 2009

金鸡二, 俗而动人

陈百强的一生何求太经典了, 以至当金鸡二的曲一出时,我联想起了香港回归前几年, 港人对前途忐忑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拍的电影。

另外, 张学友的爱是永恒和剧情的铺陈, 演员的叙事衔接的太好了, 当副歌起的当下, 确实有感动到。

整出影片的主轴, 是普通人对爱的追求, 背景, 则是03年SARS侵袭香港, 市面愁云惨淡, 人人闻疫色变的环境。
穿插整个电影的如果要细分, 可以划成SARS, 精神患者, 表歌的三个故事。

先说觉得电影欠佳的。。。

首先是吴君如和杜文泽的未来装造型, 一身全白未免太像精神病院里的两个小白乐。。。。
再来是吴君如的老声,感觉是ㄍ一ㄥ出来的, 不够自然
另外是片尾的刘德华特首至词, 那一段一出来, 感觉之前营造的氛围忽然间就定格了, 无法升华。。。
换句话说, 等于是看03年版的投奔怒海之内的电影。

情节和铺排上, 整个电影虽然有时间线,但它的连贯性是相当支离破碎的。 三个故事都可独立分割成三个四十五分钟长的短片, 当你把三个短片都连接起来时, 等于是连看三场电影, 观众自然有可能因为前一场电影的不好而错过了下一场。

电影开头, 群鸳拜香的镜头焦点, 周老板的烧炭, 到后来郑中基对毛毛的疯狂, 有点俗之余, 恐怕会让相当大多数人感觉不舒服。 可以说, 前三十分钟的片断, 我看起来有看鬼片的感觉, 明知不合胃口,还是要吃下这个前奏。 一直到张卫建出现后, 整个电影的氛围才让我轻松起来。

说说赞的。。。
首先是笑点很够, 而且都很契合当时的背景环境。 单是片尾对2046的嘲讽就可见一斑。
二是配角的演出很棒,不管是黎明,郑中基, 张学友, 田蕊妮, 李心洁, 张卫建, 都演到角色融入骨子去了。

值得一提的是张学友在分离时的演出, 我本来奇怪在那伤心的背景下, 张学友的嘴角为什么是上扬的欢笑而不是下垂的沉重, 后来想想, 如果一个漂泊半生, 无依无靠, 说出做人不过发一场梦,何必这么清醒 的人, 忽然发现自己有个儿子的时候, 不就该喜极而泣吗?

最后当然是影片的主戏了, 阿坤和阿如的爱情戏交足功课, 最后阿如骗孙子叫奶奶的桥断更是神来之笔。
至于中间给SARS期间前线医务人员致敬的段落, 我觉得不过不失。但配合当下的情景来看, 却又显得影片在小人物叙述上的成功。

十一个皇马球星换来十一亿中国人的自由行,以至做特殊行业的也要说中文。 时代在变迁, 片尾特首的那段其实也从港币折谢出港人对维持香港特色的坚持。 而就演艺方面来说, 原汁原味的粤语怎么也比普偏的普通话好。 就拿爱是永恒来说, 个人觉得粤语版就比国语版好听。 可惜在全球化的洪流下, 粤语的娱乐市场势必越做越窄, 并融入到大中华圈子里。

该不该, 做人不过发场梦, 何必这么清醒呢?

Monday, February 16, 2009

家有喜事2009 。。。spoiler inside

上次非诚勿扰有件事还没有开骂,今天勉强看完家有喜事2009, 不吐不快。

要谈的, 是电影里的置入性行销。就是在电影里放广告。

非诚勿扰的置入性行销, 明显的有两处, 一是墓园, 二是西溪。

家有喜事的置入性行销, 明显的也有两处, 千岛湖和开心online.

墓园, 西溪, 千岛湖虽然是硬嵌进剧情里, 可是远没有开心online 过分。

从开始, 小敏和曹迪克玩手提电脑, 小敏说了一句, 玩开心online, 很好玩阿
到中间, 余珠到小敏的档找渣,后面竖立的广告牌。
在到结尾, 柯男收购出版社后, 说, 我就是开心online的老板。

这么生硬的把广告加进去, 看得我有些作呕, 作呕之余, 却看出了香港/大陆/台湾电影的悲哀。

悲哀一, 世道不景,加上盗版及P2P猖獗, 不仅电影院的收入减少, 电影原庄DvD的销量更是江河日下。 以至电影老板开片时为了确保回收, 不得不尽量穿插置入性行销的广告。

悲哀二, 同样世道不景, 导演开片从选角,到选址, 都必须尽量国际化, 尽量大陆化。从启用大陆演员为女配角, 到采用大陆的景。 家有喜事著名的香港味已经不见了。 一部片子如果失去了地方的味道, 就不会成为经典了。

从另一角度来看, 这其实也给拍非商业片的导演一条在盗版及P2P猖獗时代一条生路, 对像我这些喜欢循非影院途径看戏的观众而言, 金钱成本换来观赏成本的代价, 还是做的过的。 说句不好听, 免费的还挑剔什么呢?

回到电影本身。
也许是香港电影业发展太久了, 自无间道之后, 香港电影面对的问题, 不仅是回收不足,也包括题材的贫瘠。

家有喜事2009可以看到很多港片, 喜剧, 尤其是周星驰早期的喜剧的影子。 夸张的演技, 不靠谱的情节, 化妆突出的演员, 老套的爱情故事。 熟悉的会心一笑, 却又熟悉的让人可以放空。 好听点, 水准一贯, 不好听点, 缺乏突破和新意。

从演员表现来看, 黄百鸣, 吴君如, 古天乐, 郑中基,李香琴等的演技一贯, 特别一提的是老一辈的喜剧演员吴君如, 一贯的牺牲自毁形象, 却仍让人不禁发笑。 可以说, 如果影片没有吴君如的撑场, 肯定失色不少。

大陆演员, 姚晨牺牲形象的演出, 有成为食神莫文尉接班人的潜质, 可惜稍显不够放了一些。 沈丽君完全是另一个玉女, 咋看下还蛮有林心如的感觉。 然而既然是玉女, 演技就没有什么好说了。

从情节的编排来看, 确实略显老套。 老套之余, 感觉还是紧迫了些, 以至余珠和曹迪克的约会, 余珠余宝哄骗两老的情节略显不够自然, 不够顺畅,不够精彩。 勉强要拿来做比喻的话, 大概是比奇谋妙计五福星的程度还要差一筹。

笑点的话, 还是有的。不过觉得阿sa的演技还有更进一步的空间。 从放卡片找不到地方最后找到了的表情的转折, 到给赶走后, 那个本应该尴尬腼腆的笑转过头镜头带过来却只有露牙齿招牌式的笑容。 换星爷来演肯定不同。

其他龙套, 星爷人没到, 星家班却给足面子。

没有惊艳, 没有失望。 但我总觉得电影里爱情来了后的反应有点。。。。小孩子。。。。, 或许, 是我不知不觉老了。

Monday, February 2, 2009

电影-- 非诚勿扰

这是一部优雅的影片。

优雅, 不仅来自于影片的慢节奏, 对情节铺陈的巨细无遗。 更来自于影片后面的情景, 来自于 西溪湿地, 北海道, 南亚等地方的拍摄。

可惜优雅之余, 还是有两处不足。

一, 开头从秦奋卖和谐终端机, 打征婚广告, 到后来和一个同性恋友人的对白的节奏拖的慢了。
二, 女主角梁笑笑和前男友的爱情发展显得轻描淡写了些, 以至后面的情伤有点勉强。

片中的植入性广告如果注意下还是很明显的, 就不多说了。。。

冯小刚的电影, 总有那种茶馆说书人慢慢给咱们说故事的意味,如果是除夕年团圆饭后看, 总聊胜于粉饰太平, 过渡喧闹的除夕综艺节目。 然而, 电影的主调毕竟是淡慢的忧伤。若要欢笑, 还是看黄百鸣老套剧情的家有喜事为妙。。

Thursday, January 22, 2009

我看电影“如何众叛亲离“。。。

很难想象, 一部集结了simon pegg(Hot fuzz 主角), Megan Fox(Transformer 女主角), Kursten Dust(Spiderman series 女主角), Thandie Newton (Norbit 女主角)等大角的电影拍出来是怎样, Robert W Beide 给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可惜的是, 在同期众多剧情片面前, How to lose friends and alienate people 只能算是小品。 得空还可以吃吃, 可是却又不是非看不可的。

片子中虽然出现了很多喜剧因素, 比如说Sydney Young 玩狗,或者是在Mrs Harding家访时看到的脱衣舞。 然而, 可惜的是喜剧的层次感并没有升华的整出戏里, 片尾Megan Fox 饰的Sophie Maes 发飙更是直接将整出电影降格。剧中参杂的色情元素更是把影片等同于Harrold and Kumar 或Eurotrip 这类的通俗小品。 然而人家Harrold and Kumar 是正宗的美国通俗式幽默, How to lose friends and alienate people 却是大明星来演的英式比较冷门的幽默, 水土不服加上格格不入, 注定了这部片的票房惨淡。

片中的另一败笔在于人物和伏笔太多了。 偏偏每一个穿插都几乎让人有可有可无的感觉。 比如Kebab 的招牌, 趣怪的房东, 大有来头的父亲, 职场上的美女, 自傲的新晋导演等。 再加上原本的杂志总编, 搞分外情的副主编, 忽然出现的哲学牙医,等等, 感觉都仅为铺陈剧情出现, 剧情完了没有跟着发掘每一个角色的深层价值就草草收场。

如果真要看英式喜剧, 还是看Hot Fuzz 好,片中尽管毫无过度夸张的演技, 毫无故意设计好的笑点。 但演员严肃的表演小镇不可能发生的惊悚剧情, 本身就是一种黑色幽默。

Friday, December 12, 2008

'喜剧之王‘

主演:周星驰, 吴孟达,张柏芝, 莫文蔚

看点:
一, 一幕戏, 周星驰当跑龙套时,成龙客串了一下。
二,记得少林足球里,会铁布衫的四师兄吗?喜剧之王里的其中一个小流氓。

老实说,喜剧之王是周星驰迈向幽默大师的一个里程碑。 它没有周星驰之前电影的无厘头对白, 没有夸张式的动作情景, 没有后来少林足球的高科技,功夫的脱实,长江七号的非常。 它只是边缘人物,跑龙套, 管饭的,三陪女郎,小流氓, 围村乡边, 一系列小人物的故事。 平凡,写实,唏嘘, 令人笑中流泪。

唯一败笔, 是片尾帮Pringles 打的广告。

整出片,没有一段赘戏,每一个人物,场景, 都很好的结合起来。 然而,看电影最重要的, 或者说评断一部片能不能成为百大电影的,是看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的, 是坚持, 是那种明知道会被拒绝,仍然厚着脸皮不断打电话去讨没有对白的通告的坚持。
我看到的, 是努力,是那种明知道没有多少人在意,仍然不断凑足演员,观众的努力。
我看到的, 是争取,是那种一有机会, 就表现自己演技的争取。
我看到的, 是自卑,是那种对钟爱对象自觉高攀不起, 然后将身上所有财产都交给对方当‘买夜费‘ 的自卑。
我看到的, 是失落,是那种明明有机会却流失了, 然后很努力想要装没事,却不自觉想补抓消失的那一刻的失落。
我看到的, 是追求, 是那种一直问,有没有对白,有没有的发挥的追求。
我看到的, 是尊严,是那种争取吃饭盒的资格, 争取别人对自己付出认可的尊严。
我看到的, 是满足,是那种哪怕有个观众就能演,哪怕是一句对白的角色也很高兴的满足。
我看到的, 是回归, 是那种在曾经很接近云层, 最后跌下来后,发现自己脚下大地才是最真实的回归。

活着,就要觉得自己有用,就要觉得别人也觉得自己有用,就要觉得自己让别人觉得自己有用。否则就如同行尸走肉, 沦为屎尿。 如果不能做出至少和看门狗同等的贡献,就没有资格去吃那一盒便当。 你,觉得自己有吃那一个饭盒的资格吗?

“努力! 奋斗“
尹天仇---《喜剧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