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金融经济.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金融经济.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January 23, 2010

关于自由贸易的一些思考。。。。

理论上, 自由贸易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最优化, 进而使大众都享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实际上, 政治家会倾向于贸易保护, 因为这直接体现在特定行业的就业情况上。

理论上, 政治家会告诉我们, 由于其他国家实行贸易保护, 所以我们也要实行贸易保护, 不然会吃亏。

实际上, 不管别人实不实行贸易保护, 只要我们是自由贸易, 就不吃亏。

简单说明一下

假设美国和日本同时生产相同款式, 相同性能的汽车, 假设美国的生产成本是5000 美金, 日本的生产成本是500,000 日元, 假设扣除经销费用后, 从日本运车到美国, 或者从美国运车到日本的费用是500 美金。 同时, 美金兑换日元的合理汇率是 1 美金换 100 日元。

合理的情况是, 款式相同, 性能相同, 汇率合理(1 :100)的情况下, 美国的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美国车, 因为日本车运进来的成本是 5500 美金。 日本消费者也会买日本车, 因为美国车运进来的成本是550,000 日元。

只有三种情况, 日本车会在美国会比美国车便宜。
第一种, 日本发明了一些新的生产方式, 或者他们压低了劳工成本(比如说, 更低的退休金和医疗保险), 把他们的生产成本降低到300,000 日元。 这时候, 日本车运进来就是3500 美金。 美国消费者自然会买日本车。
表面上, 美国工人会是输家。 然而实际上, 美国消费者会受益。 他们可以把省下的1500美金花到其他地方, (买更多的东西或服务)来提升生活素质。 同时其他行业的就业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抵消汽车工业的就业流失。

最坏的情况, 是由于美国的所有的工厂不能和外国人竞争, 于是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正常情况下, 在外汇市场上, 美国人拿美金兑日元来买日本货, 日本人由于不需要用日元换美金来买美国货,于是在美国需要大量日元, 日本不需要美金的情况下, 日元升, 美金跌。 假设美金兑日元汇率跌到 1:50 了,那么日本车运进来的成本就是6500 美金, 美国消费者会买美国货。 日本消费者也会转向买美国货, 因为美国车运进来的成本是 275,000 日元

如果因为政府的因素, 日本政府决定把日元和美金汇率固定在1 :100。 那么恭喜美国人, 因为他们只需要多印一堆绿纸就能换来实物。

接下来就是第二种情况, 假设生产成本不变, 日本政府决定实行贸易保护, 把汇率维持在 1:200 。 于是日本车运进来成本是3000 美金, 美国车运进日本更贵了。 美国消费者会买日本车。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 他们可以把省下的2000美金花到其他地方, (买更多的东西或服务)来提升生活素质。 同时其他行业的就业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抵消汽车工业的就业流失。

那么谁津贴了美国消费者? 首先是日本政府, 因为它要用比外汇市场上更高的价钱来吃进美金, 以维持美金兑日元的汇率. 超额外汇储备就是这么来的, 带来的问题是美金贬值, 日本政府外汇资产的损失. 而日本政府的损失会以隐性的方式摊分在日本人身上, 体现为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来源有两个, 一是由于日元不合理的贬值, 日本人进口的原材料变贵了. 二是由于日本政府必须多印日元钞票来应付前来兑换的美金, 在日本市场上, 货币供应增多而产品维持的情况就会导致本土的通货膨胀.

第三种情况, 日本政府直接津贴每一辆出口的日本车 1500 美金 (或者说负关税), 使到日本车运到美国的成本是4000美金。 于是美国消费者会买日本车。
同样的,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 他们可以把省下的1000美金花到其他地方, (买更多的东西或服务)来提升生活素质。 同时其他行业的就业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抵消汽车工业的就业流失。
同时, 日本政府津贴日本车的钱来自于税金或债务, 要么日本政府花在国民生计(医疗, 教育)方面的支出减少了。 要么日本纳税人要交更多税了。

现在, 假设
合理的情况是, 款式相同, 性能相同, 汇率合理(1 :100)的情况下, 美国的消费者自然会选择美国车, 因为日本车运进来的成本是 5500 美金。 日本消费者也会买日本车, 因为美国车运进来的成本是550,000 日元。

为了维护本土汽车业的成长及就业机会云云, 日本政府决定通过实施200,000日元的入口关税或限制美国车入口的数量来保护国内市场。 于是, 要么美国车变更贵了, (750,000 日元), 要么美国车数量有限, 导致消费者因为品牌选择, 跟风, 售后服务规模等种种因素抛弃美国车。

对美国人来说, 消费者没有损失, 汽车业者也没有损失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美国车在日本比日本车贵, 美国车也会没有市场。 ) 对日本来说, 汽车业者本来就可以竞争生存(很难说因为保护让他们应该有的市场份额增加多少) 日本消费者仅仅丧失了选择的自由。 很难说有人受益或有人受害比较大。

再假设。
和日本车变便宜的三种情况一样, 忽然间美国车进入日本的成本变成 300,000 日元了。 于是日本政府决定实行贸易保护。
一, 实施高达500,000日元的入口关税。 使到美国车在日本市场的售价为800,000 日元。
美国汽车业者会输,只要成本降低不是因为贸易保护, 而是生产效率提升带来的, 美国消费者会买到更便宜的车,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 他们可以把省下的美金花到其他地方, (买更多的东西或服务)来提升生活素质。 同时其他行业的就业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就业机会是保住了, 但很明显日本消费者会是输家。 因为他们本来 可以把省下的200,000日元花到其他地方, (买更多的东西或服务)来提升生活素质。 同时其他行业的就业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抵消汽车工业的就业流失。
于是, 整个日本经济都会受限制。

二, 对美国车实施限制进口。 比如说发放一万个进口牌照。 姑且不论牌照后面的利益分配, 贪污舞弊问题。 日本消费者还是输家, 因为他们本来 可以把省下的200,000日元花到其他地方, (买更多的东西或服务)来提升生活素质。 同时其他行业的就业会因消费增加而增加, 抵消汽车工业的就业流失。
于是, 整个日本经济都会受限制。

因此, 只要是(日本)贸易保护就会吃亏, 不管别人(美国)有没有实行贸易保护。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贸易保护? 因为贸易保护的好处是直接的, 显性的。 不管是汽车工业的就业率, 国家的经常帐贸数字。 可是贸易保护的坏处是隐性的。 不管是外汇汇率控制, 出口补贴, 进口关税, 政府都能把成本隐藏在政府预算, 或是民间经济的通货膨胀。 而现代民主的特点是, 声音最大的小部分利益团体, 往往能盖过沉默的大众。

自由贸易不好么? 它能最优化生产效率, 使大众都享受到价廉物美的商品, 提升整体国民的生活水平。
可是自由贸易意味着改变, 意味着激烈的自由竞争, 意味着风险。 竞争和风险, 恰恰是生产方最惧怕的。 保护下的安逸,是人们的自然选择, 也是人们的惰性使然。

然而, 保护下的安逸, 会推迟变革( 比如说和政府打交道的经商成本:执照的发放流程,医疗保险和退休金的负担。 或者是运作的成本, 或是对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的技术研发投入)就好比水煮锅里的青蛙, 如果一下子烧开水 , 青蛙会直接跳开来(跳出困境, 减少损失)。 如果慢慢加热水, 青蛙会一直舒服的待在锅里, 直至被煮 (损失最大化)。

我们不是要在残酷的资本主义的市场下抛弃人情味, 只是人情味有更好的方式, 以更高的效率(更少的浪费)来发挥它的作用。

Thursday, January 21, 2010

无关财富, 谈谈外汇储备这东西。

这么说吧, 我们对外汇储备的有限知识是, 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由于马来西亚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应对国际炒家的抛售, 于是马币大幅贬值, 随之而来的股市暴跌, 造成人们的财富缩水。
因此, 结论是外汇储备对维持一国的货币汇率很重要。

东南亚货币在97金融危机后的严重贬值, 反而给货币政策制定者意外发现货币被严重低估的好处。 那就是,
吸引外资流入设厂, 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因此能生产出比自己能消费的还要多很多的商品, 进而从制造业开始, 创造工作机会, 拉动经济增长。
我们称之为, 出口为导向的经济。 主要例子是, 中国, 马来西亚, 泰国, 印尼等。

那么, 外汇储备怎么来?
外资要进入某个国家, 比如说马来西亚好了, 它要在马来西亚买本地制造的商品, 只能使用本地流通的货币--零吉。
问题来了, 外资本身没有办法用实物换零吉(那等于是进口, 把东西拿到马来西亚去卖) , 他们能做的, 是把手中有购买力的货币(比如说美金, 欧元), 然后拿到马来西亚国家银行, 或者商业银行里去换成 零吉。
在这里要注意的是, 只有国家银行的外汇资产, 才是外汇储备。 而商业银行自己持有的外汇资产, 不算外汇储备。

如果一国的外汇市场是自由浮动的, 那么在一个国家严重出超(出口大于进口, 贸易严重顺差)的情况下, 由于零吉的数量有限, 于是在外资哄抢的情况下, 渐渐的一美金, 一欧元所能换的零吉会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 零吉的汇率会升值. 假定马来西亚生产的货物以零吉为标价的价格不变, 这意味着我们的货物在国际市场变贵了, 国际市场的货物对我们来说变便宜了。 于是出口会减少, 入口会增加, ,马来西亚的国际贸易收支会趋向平衡。 然而这对制造业的就业来说, 不一定是件好事

于是有些国家会实行固定汇率, 既不管国家的经济状况如何, 国家银行(中央银行)都会以固定的汇率去兑换零吉给美金持有者。 前面说过, 如果汇率兑换是在商业银行发生的, 那么就不算国家的外汇储备。 可是在国家贸易出超的情况下, 马币的实际汇率 会升值, 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商业银行把到手的美金拿去国家银行的柜台兑换, 就能换到比市场更多的零吉。 同样道理, 任何人如果把到手的美金拿到国家银行的柜台去兑换, 都能换到比市场上自由兑换更多的零吉, 于是大家都用美金和国家银行换零吉, 我们的外汇储备, 就这样累积。

现在回头看看97年的金融风暴, 当马币的币值被高估的时候, 为了维持马币的高币值, 国家银行愿意以一美金来收购2.5马币。 炒家们, 甚至是商家发现用马币和国家银行换美金比较划算, 于是纷纷把钱(或者说借来的马币)拿到国家银行的柜台去换美金, 于是外汇储备急剧减少。 同时, 由于我国没有美金的印刷权, 国家银行要应对前来兑换的民众, 只有用实际上贬值的马币(假设是3零吉换1美金)在国际市场上兑换美金, 再用换回来的美金换给炒家以维持货币的汇率。 其结果, 是加剧了外汇储备枯竭之余,更使国家银行面临亏损

国家银行面对的亏损, 不管是因为马币估值过高, 或是马币估值过低而发生的, 这亏损并不会凭空消失, 终究会要资产来偿还。 国家银行创造资产的方式只有一种, 那就是印钞票。 印钞票的后果是什么? 通货膨胀。 所以不管币值高估还是低估了, 都不是件好事。 只是因为通货膨胀的效果是隐形的, 而币值调整, 不管是从高价滑落带来的国际购买力缩水, 或是由低价攀高带来的制造业的打击都是显形的, 所以各国政府都在纷纷维持过高或过低的汇率。

出口拉动的经济成长实在吗? 再回头看, 当一个国家严重顺差的时候, 他做的东西, 其实是用自己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实物, 换来一堆花绿绿的美金。 问题是美金这个东西不能吃, 不能当衣服盖, 也不能当电脑用。 再加上现在美国发现只要多印美金, 就能用美金拿到出口为导向的国家换来实实在在的货物。 这种不用劳作就能享受的交易实在太好康了, 导致他们欲罢不能。 于是美金的价值一直在下跌,马来西亚辛苦劳作换来得绿纸,到头来发现堆积的green back ( 美元 )还不保值。。。。

多元化我们的外汇储备, 我们这么叫嚷着。 然而只要国家贸易顺差的现实不变, 不管我们最后换来的是美金, 欧元还是日元, 储备货币会缩水的这个特点依然不会变。 关键还是回到促进进口, 也就是乘储备货币价值缩水前把钱用出去。 而促进进口的最佳方法, 是让零吉汇率合理的跟随市场的步伐升值。 虽然这意味着, 那些以外国货币领津贴的奖学金留学生回国度假的日子不会这么好过。。。。

Saturday, November 21, 2009

今夜失眠, 浅谈南北大道。财政赤字,公积金局, 火红的股市。

如果你是政府, 想要为人民建造一条道路, 可是财力有限(只能建半条), 又不甘愿举债( 等于导致预算案赤字 )。
很自然的选择, 是委托私人财团去建路。

如果你是私人财团, 接到这个委托, 你当然要做一个模型来预测是否能赚钱。 问题一, 相同的例子并不多。
问题二, 当时路上的汽车数量有限, 会使用道路的人群也有限。 问题三, 关于大道使用量的增长充满着不确定性。

于是, 必然的, 政府必须给私人财团一些担保, 以让它们能够赚钱。 这些担保包括了, 低息贷款, 初期成本补贴, 后期的盈利保证等。

可是问题来了, 一, 如果要确保能够盈利的话, 为什么政府不干脆接管?
(答案, 以多国国营企业的效率表明, 这在操作上有很大麻烦。 )

那政府能不能成为南北大道公司股东, 分享红利?
答案:政府已经这样做了。 国库控股20%, 国库控股独资子公司马友乃德40%, 公积金局10%。 所以当政府赔偿南北大道, 或者人们缴大道过路费时, 其实是从自己的右手把钱转给自己的左手。

关于财政赤字。
97年后, 政府连年财政赤字。

一些数据,
马来西亚的GDP估计为2000亿美金(08年 wikipedia 数据)
政府支出2000亿令吉(09)。赤字GDP的4。8%, 那大概是700-800亿零吉。

国家银行显示国债为3500亿零吉左右。 换句话说, 每个马来西亚人负债1万四千零吉左右。
其中, 公积金局总投资3400亿, 其中960亿在政府债卷, 1370亿在私人债卷上, 另有880亿投资在股市上。

债卷的利息, 这几年一直在稳定下降中, 一方面是国家银行利率政策使然, 一方面是存款增多(比如公积金局的)。 所以决定公积金局投资报酬的, 是股市。

所以你知道在综指跌倒800点时,政府为什么要成立Value Cap 救市吧?

关于火红的股市,
从三月800点到现在1200点, 马来西亚的经济并没有好转(9月出口和入口都下跌了20%).
可是,
1。M3的货币来到了9300亿。
2。 公积金存款增多, 投资股市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3。 银行利率低落, 相比之下, 股市提供的年利率回酬就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
结论, 和今年年初做出的不同, 股市长期走稳, 直到市场发现和现实(股息, 经济指标)相差太远时。

最后, 关于公积金局,
当公积金局的存款数额上升率比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快时, 投资回报率下跌是个必然的结果,
能承接投资的, 剩下三个安全的地方。
政府债卷, 私人债卷, 以及股市。

于是, 要吗, 政府继续财政赤字, 制造更多债卷,
或私人界发行更多的债卷,而这取决于大范围的经济增长。
或股市持续增长。

潜台词,
一, 游资过剩
二, 短期间内政府收缩赤字, 实现财政盈余是不可能的。
三, 政府, 公积金会继续支撑股市, 经济。

Friday, July 24, 2009

我的财富讲座之三--------了解大萧条, 及各国都害怕的通货紧缩

一, 货币的概念。

一个人如果能专注于生产某样商品, 其生产效率必会提高。
因此, 许多人如果各自专注于生产各自不同的商品, 再通过某种媒介来交换, 就能在确保各自日常生活的情况下, 提高社会总体的生产力, 进而提高每个人的生活素质。

作为交换的中介物, 或我们称之为货币的东西, 必须具备, 便于携带, 价值稳定, 轻易分割的特质。 于是, 黄金这一稀有金属, 因为其特殊的光质, 长时期被作为交换货币。

二, 纸币和银行的概念

有时候, 当某人过度勤劳工作而导致获得的中介物--- 黄金过剩时, 他面临着太多黄金, 不便安全储存及携带的问题。

同时, 工业革命以后, 资本家在建立工厂/商店的初期运作中, 常常需要比其自身所有资本还更多的资金.

这时候, 银行就出现了。
它通过提供利息, 吸引普罗大众把辛辛苦苦赚到的黄金存进银行,
它再通过收取比存款更高的利息, 把资本借给有需要的资本家。

由于笨重的黄金不易流通, 所以银行发行一种金卷, 持卷者被担保可以在任何时候,黩回相同数额的黄金.
这表示, 在实际经济的运行中, 金卷的作用取代了黄金。
银行发行金卷借给企业, 或者是那些拿黄金来托管 (注意不是存款)的普罗大众。
企业用金卷来支付员工薪水, 员工再把金卷存入银行赚取利息, 银行再把金卷借给企业

这表示, 银行发行金卷的数量和银行本身拥有的黄金数量是挂钩的。
为了避免发行金卷的权利被滥用, 于是各国立法规定只有中央银行才有金卷/货币发行权, 同时货币的发行必须以一定比例的黄金作担保。


三, 货币和通货膨胀/紧缩的关系。

物以稀为贵

货币及其背后黄金的价格并不是 绝对 , 相反的, 是相对的
这表示,
一旦货币的数量过剩, 产品价格就会相对上涨, 造成通货膨胀/inflation
一旦货币数量有限, 产品价格就会下跌, 造成 通货紧缩/deflation


四, 货币数量的变动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 总是发展扩大中, 因此, 其对货币这个交换媒介的需求, 伴随经济活动而增加。

流通货币数量的变动原因有二。
一是作为控制货币发行数量本身的物质, 黄金的增加
当黄金的生产赶不上社会对新流通货币的需求时,货币相对有限, 造成deflation.
当大量黄金被发现, 社会对新流通货币的需求赶不上时, 货币相对过剩, 造成 inflation.


另一个原因较为复杂.

出于某种考量,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时, 往往不需要为每一元货币提供同等值的黄金担保。
比如, 英国的情况是, 首七千五百万的货币发行不需黄金担保, 剩余必须完全以等值黄金担保
美国则是, 每一元货币必须以40巴仙的黄金担保
同时, 在存钱/放贷的经济过程中, 很多时候并不涉及纸币的转移。
其结果是, 市面流通的信用货币(包括流通的纸币, 及银行里的钱) 往往比银行拥有的黄金数额大很多。

因此, 一旦人们对银行产生信心危机, 进而争相把所持有的信用货币(不管是纸币或存款) , 转换成黄金的时候。
流通的信用货币, 往往以数倍于提款的黄金的速度萎缩。

五, 实际借贷成本 (real time borrow interest) 及其影响

企业向银行借钱, 有个固定利率, 现假设是10巴仙

如果现在是通货膨胀5 %, 表示企业的生产材料( 支出 ) 未来会上涨, 销售收入 未来会上涨。 企业如果现在借贷买生产材料, 以后可以销售更少的产品来还债, 表示实际借贷成本为 10 - 5 = 5 % 。
于是, 企业在实际借贷成本低, 或者为负的情况下, 会更倾向于消费及扩张。

如果现在是通货紧缩5%, 表示企业的生产材料( 支出 ) 未来会下跌, 销售收入 未来会下跌。 企业如果现在借贷买生产材料, 以后必须销售更多的产品来还债, 表示实际借贷成本为 10 + 5 = 15 % 。
于是, 企业在实际借贷成本高的情况下, 会倾向于减少支出

五,金本制的影响

当货币的发行必须以黄金为担保时

当中央银行的黄金存量下跌, 银行就会提高利息, 减少市面上的流通信用货币, 以维持金本制

当中央银行的黄金存量上升时, 银行就会降低利息, 增加市面上的流通信用货币。

实际上, 为了维护金本制, 银行在经济危机中, 往往必须采取和稳定市场背道而驰的行动

比如, 在1929年到1933年影响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萧条初期。

1929年的美国华尔街股市崩盘, 造成经济低迷。 物价下跌
同时期, 因华尔街股市崩盘, 造成一系列资金投资在华尔街的欧洲银行面临信贷危机, 一波又一波的银行危机, 像多米诺骨牌般, 倒回美国。
由于金本制的限制, 当资金大量从银行体系撤离时, 流通信用货币大幅萎缩之际, 美联储不但没办法提供信用货币, 反而必须提高利息。
信用货币萎缩, 造成通货紧缩。
利息提高, 造成企业实际借贷成本提升, 企业减少支出, 进而裁员。
同时, 企业的行为造成失业率高升, 经济萎靡不振, 加大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反过来逼使借贷成本升高, 企业和民众减少消费。

credit crunch >> deflation >>>real time borrowing cost high >> corporation and consumer spending restricted >>> unemployment high >>> spending further cut >> deflation >>>

不断循环。

六,08年信用危机

次贷危机, 首先是房产价格暴跌 (deflation )
夹着下来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崩盘。
然后是银行间的信用紧缩
由于美国民众百分之十的消费支出是靠抵押房子融资的, 房价下跌导致消费者支出下跌
同时银行信用紧缩, 消费者支出低迷, 导致企业减少支出并裁员,
进一步导致消费者支出低迷, 经济低迷

果成了因, 因又成了果。

七, 危机过去了吗?

消费者和企业的支出, 及银行放贷的选择, 其实是信心的问题。

如果大家对经济有信心, 增加支出, 那么经济会看起来好转, 转过来加强信心。
如果大家对经济没有信心, 转过来减少支出, 那么经济看起来更坏, 转过来减弱信心。

这个循环, 唯有当大家的预期和实际经济情况天马行空时, 才会被打破。

吸取了大萧条的教训, 各国政府目前火力全开, 一方面加大银行体系的信用支持, 一方面推出大规模振新经济配套。

尽管最新一季America企业业绩表现超乎预期, 但在America 失业率预计很长时间维持在10%, h1n1的影响, 及石油价格回升的情况下, America 消费者支出持续低迷。 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 估计最少需要一年才能复苏。

因此, 目前的股价回升, 并不是基本面的改善, 而是投资者的乐观情绪, 公积金, 国库控股及国民投资基金进场救市, 及银行借贷成本低廉的结果。

马来西亚综合指数能否站稳在一千点, 关键在第二季的经济指标及企业业绩, 是显示最坏已过, 还是正在进行中。

Tuesday, May 26, 2009

经济讲谈: 启蒙人物

如果说华尔街选两个人物立雕像来作为二十世纪末经济时代的纪念, 巴菲特和索罗斯将当之无愧。

同是大萧条时代出生的两人, 尽管皆为大师, 却因为生长背景的不同, 导致其投资理论南辕北撤。

出生在波兰, 经历二战德国对犹太人歧视的索罗斯, 在离开苏联铁幕下的波兰后, 碾转在伦敦经济学院求学, 任职于投资公司。 当他在56年只身来到纽约时, 其身家不过三千美金。 其后, 纽约高昂的租金和供养父母的压力, 使到索罗斯在四十岁创立量子基金时, 仅是事业小有所成。

相比之下, 巴菲特的人生顺遂的多。 祖父开杂货店, 父亲是商人兼共和党众议员。出生在奥马哈的巴菲特, 在二战期间就开始做起自己的小生意。 师从投资理论家本。葛拉汉姆的他, 在二十六岁时就鼓动乡亲父老成立巴菲特合伙联盟, 投资于股市。 70年组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时, 掌控的资金已近数千万美金。

索罗斯倾向于投机, 其投资范围涉足股市, 期货, 外汇市场等。 而且敢于运用杠杆来扩大收益。 尽管风险高, 其回报也高。 曾经从八零年代的广场协议, 九零初的英磅危机及九零末的东亚金融风暴中赚取数以亿计的美金。 但也在科网泡沫和俄罗斯债卷危机中烧伤手。

巴菲特则倾向于依据基本面, 及新陈代谢慢的行业进行投资。 代表作有Geico, 可口可乐, 吉列, 迪士尼等。 因其投资谨慎, 除了在所罗门基金外, 基本上没赔过钱。

学索罗斯难, 效法巴菲特易。

Monday, February 9, 2009

我的财富讲座之二--------股市投资

当全世界游资过剩, 美元过剩, 及各国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发展而长期保持低利润后, 能长期抗衡通货膨胀, 带来实际增长的投资之道只剩三种。 股市, 房地产 和金价。

低买高卖, 加上投资于优质的资产, 永远是股市和房地产赚钱的不二法门。

浅显易懂的道理, 为什么这么多股民仍然会烧伤手, 原因在于个个都成了市场先生。

要么在牛市时争先恐后入场, 要么在熊市时一直观望,错失最佳时机。

低买高卖的后一条, 投资于优质资产, 就要求我们永远得等到股价跌破合理价值时才买进, 且该股可长期持有。
这是为什么, 当大市初跌时, 切忌匆忙入场。 因为随时一跌未停, 一跌又起。

上面说的是投资原则, 那么为什么股市长期必能赚钱呢?
只要人类的经济体系不崩溃, 从长远来看, 股市的增长是实际生产率的提升加上通货膨胀的速度。
拿美国股市来说, 除去二三十年代经济萧条及74年石油禁运的短期波动外, 股市总体报酬实际超越了对黄金和银行存款的投资。 这, 还不包括利息。

就马来西亚来说, 如果你在90年至05年长期持有优质的蓝筹股, 如大众银行, 云顶, 英美烟草等。 其年回酬更可达可观的十至二十巴仙以上。

明白了这点, 要在股市通行无阻, 就必须掌握进场和退场的时机。 这就要靠讯息的累积。

可以大胆说, 除了01年九一一造成的股市崩盘外, 进二十年马来西亚荣枯相生的股市循环, 其实是有迹可寻的。

马来西亚经济三大支柱, 电子,石油和原产品。 都和美国, 中国, 及新加坡的经济表现相关。 所以当这些国家的经济过热, 带动综合指数接近历史新高时, 警钟已经敲响。

而当泡沫过后, 当经济前景一片看淡, 预计要两至三年才能恢复增长时, 其实就是累积银弹, 做好准备进场的时候。

而讯息的来源, 一本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 加上报章的财务专栏其实已经足够。 然而必须清楚一点, 从来没有经济学家能准确预测经济荣枯转折点的时机。所以没有信心, 请勿进场。

有了原则和讯息, 接下来是投资策略。

除了极少数有本钱及有本事的人, 对大部分投资者而言, 分散投资是最好的策略。

最能体现分散投资价值的, 是市面上的基金。

然而对基金不是盲目的投入, 对基金的盈亏历史, 操盘者的背景, 及持有股份的类别, 都是投资者应做足功课的地方。

我们不是索罗斯,也不是巴菲特, 能够完美的操作自己的基金。 尽管基金经理们能做的, 是在当下经济环境合理化最大报酬, 只要我们选好入场和退场的时机, 就能在原本的报酬上更上一层。

原则, 讯息, 策略后, 最为关键的是目标与耐心。

投资者从来都不能期望今天入场后, 一个月内就在股市内回本。

投资大师巴菲特, 每年Berkshire Hathaway的平均报酬, 在三十巴仙以下。

投机大师索罗斯, 在有了普通人无法获得的情报来源, 普通人没有的金融知识, 普通人不敢进行的杠杆交易后, 其量子基金全盛期的报酬, 每年仅一倍。 更别提量子基金后来在俄罗斯, 科网泡沫后的损失了。

因此对一般的投资者而言, 每年十五至二十巴仙的报酬, 已经足够达至财富增长了。

有了目标, 就要有等待的耐心。

巴菲特最少经营了四十年, 才坐上美国首富的位子, 何况是我们这些一介凡夫。

原则, 讯息, 策略, 目标与耐心, 缺一不可。 资本主义社会是残酷的, 如果政府不作为, 一如现在, 未来势必走向M型社会, 不想成为下层阶级, 只有早日通往财务自由之路。

认为自己无需理财就可过好日子的人, 请跳过这段吧。

Saturday, January 31, 2009

我的财富讲座之一, 储蓄, 货币及通货膨胀

列宁曾说过颠覆资本主义制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其货币贬值。通过连续的通货膨胀过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为人知地没收公民财富的一部分。用这种办法可以任意剥夺人民的财富,在使多数人贫穷的过程中,却使少数人暴富。没有任何手段能像它(通货膨胀)这样如此隐蔽和可靠地来颠覆现政权了。这个过程潜在地积聚了各种经济规律中的破坏因素,一百万人中也不
见得能有一个人看得出问题的根源
。” ---凯恩斯1919

前言

通过努力工作, 积累财富, 然后过上较好的生活。 恐怕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群的人生目标之一。 因此, 长辈们从小就教导我们, 要努力读书, 上大学, 有很好的职业, 努力工作, 就能摆脱贫困, 不足的困惑, 走向财务自由之路。 然而, 正如富爸爸 穷爸爸 一书指出的一样, 区别穷人和富人的根本差异, 在于财商教育。 从经济学的角度上看, 决定你是否真的在积累财富, 就必须看你是为自己工作, 还是为别人工作。

今天要讨论的关键, 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货币的概念
学过基本经济学的人都知道, 原始人类为了有效率交换生产过剩的产品, 必须使用一种媒介。 我们称之为货币。 早期的货币有很多种, 比如说石头, 贝壳等。 然而, 为了方便商业活动的开展, 能被大规模交换的货币就必须要有几个特性,
一, 方便携带。 二, 不容易为一般民众所获取, 三, 能长时间不变质, 四, 可分割性。
因此, 随着时间的推移, 贵重金属, 如黄金和白银, 逐渐成为大家认可且接受的货币。 尽管如此, 黄金和白银本身依旧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由于自身的重量,黄金和白银的货币不便携带。
二是在溶解分割及大规模运送的过程中, 总是无可避免的出现质量损失的问题。 有看过中国历史小说, 特别是二月河的康熙, 雍正, 乾隆三部曲的人很常遇到火耗银子这个词。那么火耗是什么?火耗就是地方官员在把人民缴税上来的碎银融成大块的银元宝以上缴到朝廷时,溶解过程中的银碎,及半路车马运送中抖落的银粉。 雍正当政时, 火耗的数量一度达到上缴银两的十分之一, 由此可见质量损失的问题的严重。
三是金银产量的不稳定及供应的增长有限,限制了金银的流通量, 在社会的经济规模发展到足够大时,货币流通量的不足, 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前两个问题, 二十世纪前的欧美, 使用以黄金为担保而发行的货币。所谓以黄金为担保, 即是中央银行把大量黄金储存起来, 然后发行一种拥有黄金的证书。 持有证书的民众, 获担保在任何时候,可以凭着证书换取同等数量的黄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黄金储备吃紧, 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制。二战后的欧美几个金融大国联合制定了布雷顿森林体制, 规定了三十五美元对一盈司黄金的兑换率。 并以此协调发行美元。 直至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 美元与黄金的价值脱钩。 美联储不再以黄金来担保来发行货币。

或许有人会问, 发行货币的方式改变了, 对我们的影响在那里? 在此必须要知道的是, 人们之所以使用货币, 源于人们相信货币本身能在未来的时间, 购买现在相同价格的商品。 换句话说,我们所谓的纸钞, 钱, 美元等, 其实全建基于我们对其价值的信赖。. 金本位的废除带来两个结果, 一是货币的价值不再稳定, 二是中央银行可以随意发行货币。 其具体的关系, 必须要在下一篇专门探讨。

接下来要谈的主题, 是通货膨胀。
什么是通货膨胀? 简单的说是物品的价值, 相对于货币而言, 提升了。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供不应求。 因此当商品相对货币涨价时, 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商品的供应短缺, 二是货币的供应过剩, 导致货币的价值贬值. 就目前而言, 目前货币贬值的主因在于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美元供应过剩。

通货膨胀对储蓄有什么影响? 当人们以货币为单位累积财富时, 都存有货币不会贬值的假设。 通货膨胀意味着货币购买力的减弱, 也意味着财富的缩水。 许多人都相信钱生钱的做法, 于是把财富存进银行, 累积利息。 然而, 如果实际利息低于通货膨胀率, 意味着不管你存多少钱, 其财富的价值必然缩水。 而在目前全球经济普遍低迷的情况下, 各国政府纷纷放松银根, 中央银行纷纷减低利息, 其结果就是信用货币的增加, 维持了通货膨胀, 使到放在银行的存款出现实际负利息的情况。 简单的说是如果你把钱放进银行, 钱的价值会越来越少。

对抗通货膨胀对财富的侵蚀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 是将财富转化成可以保值的物品, 如宝石, 黄金, 白银等。
第二种, 是将财富投资在价值随通货膨胀增长, 同时能够带来净收入的资产上。 比如说房地产和股市等。
而股市的特点在于, 从长期来看, 一个长期稳定的股市,其总体增长速度是总体生产力提高巴仙率加上通货膨胀的利率。 这就是我下一讲座的重点, 如何学习巴菲特的投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