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2, 2008

今夜谈谈经济。。。

我们都知道最近的经济情况不好,然而为什么不好,其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呢?我一直到最近才摸出个所以然。仅写一下我知的分享。

首先,传统银行赚钱的方式,是从投资者手中接受存款,然后尽可能的放贷给有需要的人。为了保证放出的贷款能够收回,银行通常都以严格的贷款条件,如资产担保,检查借贷者的还款能力等,来发放贷款。 然而,为了业绩的需要,银行需要每年增大放贷额,可是市场上优质的借贷者数量有限,银行不得不减低放贷门槛,以发放更多的贷款。减低门槛的结果是风险增加,银行为了转嫁风险, 就给那些劣质的贷款上保险。

保险公司经过计算,发现由于贷款的违约率低, 所收取的保险费在抵消了违约的赔偿金后有利可图。 于是大量承接这类型的保险。过了一段时间,发现收取保费的赚钱速度太慢了,于是把这类保险合约打包,拿到金融市场去卖。。。 投资者一看,这类产品有利可图,于是开始炒高,具体实例可参考以下帖子。
http://cforum5.cari.com.my/viewthread.php?tid=1393026&extra=page%3D1&page=2

就拿房贷做例子,银行由于不用承担风险(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于是尽量做大贷款额以获取盈利。结果,在美国, 很多本来不能借钱买房子的人借到了钱,房产需求强劲推动了价格上涨,其他人看到有利可图,就抵押自身房子来借贷,投资在房地产中,而这些高风险贷款就给打包卖到金融市场上,碾转炒作,制造了繁荣的假象.

然而,保险公司在过程中忽略了, 当供应因为需求拉动后,需求放缓时,供应会超越需求而导致房产下跌,使得违约率增加,提高风险,减少收益. 同时间,对相关产品,进行风险评估的公司,由于利益的关系,常常调高评级以让更多者类型的产品卖出去,进而赚钱. 在这循环的过程中,累积在( 给劣质贷款的保险)这类产品上的资金达到了 七兆美金. 其中,这类产品的主要投资家为投资银行,而投资银行惯于用杠杆 ( 即以极少的资产为抵押,通过借钱买入资产,再抵押借钱买入的资产,再买入更多资产的循环方式 ) 来使利润最大化.结果,仅美国五大投资银行,美林,高盛,摩根,雷曼, Bear Stearns 的借贷额就达四兆,为美国GDP 的四成.

好景不长在,长期拉高的房价,在07年左右开始下滑.在四百万个房子无人问津的情况下,平均房价在一年内下跌了10 至15 巴仙,于是,抱着投机心态借钱买新房子的人开始还不起贷款,劣质贷款的违约率升高,对其的保险产品出现了保险金不足于抵消赔偿,负责保险的人破产的情况.

当最后买入次贷保险的人破产后,银行失去了对劣质贷款的收益保障,于是盈利迅速下跌,全美银行的盈利在一年间跌了一半,更导致银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此外,最后买下这类保险产品的投资银行,由于无法承担忽然上升的成本,利润急速下跌以至无法偿还杠杆过程中借来的钱的利息,出现财务困难.于是,雷曼破产,Bear Stearns和美林被收购, 高盛,摩根采取更保守的投资策略,金融市场一遍低迷.

同时,在2007年尾房市崩溃后,资金纷纷从房市及相关产品撤离,并转移到石油和原产品市场,推高油价的同时加剧了通货膨胀,造成经济低迷,触发了其他产品市场的泡沫,以及这类保险的损失.而房贷危机引发的损失,估计将达一亿兆. 与此同时.信用低迷导致经济下跌( 比如说,三大汽车公司的销量下跌了平均二至三成),诱发了股市的崩盘,仅美国,八兆的资金随着道指从万四点跌到九千点而蒸发了.

在美联储调低利率, 美国政府又发售最少近兆的债卷来救市的情况下,美元势必贬值.因此导致的,是一, 通货膨胀不会减缓,继续损伤经济.二,美国的购买力会减弱,进而打击依赖出口美国来拉动经济火车头的国家. 吊诡的是,美国正需要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来进行融资,以购买政府近十兆的债卷,及支付贸易来往账目上的赤字,长期以往,全球性的经济萧条在所难免,无怪乎许多经济学家都把这次的金融危机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相题并论.

谁在这次危机中赚了钱,首先是那些推波助澜的投资经纪,据说,危机爆发前华尔街经理们带回家的花红创下历年新高,达到三百亿美金.其次,是那些看准时机,在金融衍生产品和石油及原产品期货炒作中获利的投机家. 讽刺的是, 麦凯恩还打算给这些人减税来刺激经济.

那马来西亚呢? 政府在这次事件中算是最大的笨蛋. 08年头油价上涨时,决策单位没看清楚这是由于大量游资短期流入石油市场造成的暴涨,贸然调高油价,加剧了通货膨胀.同时,基于双油价长期高企, 经济仍会成长的假设,制定了赤字预算. 结果在油价下跌,出口减缓,经济放缓的时候,赤字大增,导致必须发行更多的债卷,造成马币贬值,通货膨胀,物价下调. 在马来西亚经济受全球经济的影响下,马国政府几乎丧失了应变能力, 任人宰割.

可以预见,未来两三年的经济将持续低迷,大家还是自己保重,自求多福吧.祝各位好运...

No comments: